2011年,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师的工作全面启动。
2013年,新疆兵团十师和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组建考察小组,对兵团十师一八三团“设施化葡萄生产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调研和论证。结果是,兵团十师一八三团垦区所处地理位置对于葡萄种植而言,自然条件虽然不理想,但是有利因素也十分明显,只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做支撑,设施化葡萄生产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2014年春,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局要求所属八五六农场派葡萄技术人员进驻兵团十师一八三团“龙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针对设施葡萄生产技术做具体指导,并要求于当年五月完成一百亩冷棚葡萄的定植工作。此项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但是经过两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任务完满完成。
2015年春,该基地的葡萄开花坐果,预计亩产量可达700斤左右。初见成效,就极大地鼓舞了兵团十师设施化葡萄生产的热情,并作出
“十三五” 发展规划,决定把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来实施,继续投入援疆资金1.3亿元,建设日光温室1000亩,冷棚600亩,并以葡萄为主要生产作物,同时依据地缘优势以此打造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以往,八五六农场在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的指导下,设施化葡萄生产虽然已取得成功,但是在新疆指导大规模的设施化葡萄生产,技术上的瓶颈还难以克服,因此掌握高寒地区设施化葡萄种植技术并具有丰富产业指导经验的哈尔滨综合试验站,被八五六农场选为技术支撑团队。
兵团十师一八三团垦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境内,东经87?56?51?-88?27?44?,北纬47?05?00?-47?17?33?,海拔560—635米,属大陆性干旱荒漠性气候。该地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平均2852.6小时;葡萄生长季雨量稀少,平均降水量99.1毫米,最多178.8毫米(1984年),最少45.3毫米(1962年),蒸发强烈,平均年蒸发量2084.8毫米,为降水量的21倍;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多年平均气温4.1℃,一月份平均气温-17.7℃,七月份平均气温22.4℃,极端最低气温-46.7℃;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0天,最长为187天,最短为112天;最大冻土深度1.80m,最大结冻厚度1.00m。总体看,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与黑龙江中西部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黑龙江省设施化葡萄生产技术,在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借鉴。
2015年六月,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鲁会玲随八五六农场领导一行人,前往兵团十师一八三团设施葡萄生产基地考察指导。到达基地后,大家被眼前成片的葡萄棚所震撼。此时,棚里的葡萄树体健壮,叶片浓绿,管理精细,二年生树见果率达60%以上,大部分品种的果实已经进入果实膨大期。八五六农场的援疆技术员把目前葡萄管理上所面临的困惑向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经过几天的座谈、走访,进一步了解了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及价格情况、葡萄栽植沟客土方式及工作量、葡萄越冬防寒的方法及葡萄生长季管理难题等一系列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就兵团十师一八三团下一步规模化设施葡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是葡萄定植沟两侧采用根域限制方法,降低土壤管理工作量,以此达到节约用水、节约用肥、有利于冬季防寒的目的;二是改造现有的单臂篱架多主蔓扇形整枝为Y型架V形叶幕,以此提高树体光合面积,减少日光过强造成的果实伤害;三是全棚使用地布覆盖,以此达到即节水,又降低除草工作量的目的;四是葡萄当年生枝条采用吊绳缠绕管理方法,降低枝条绑缚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五是少种或不种植果实需要膨大处理的品种,以此减少固定时间内对劳动力的过渡依赖,并由此使产品在市场销售中不受有关食品安全的困扰;六是开展不同材质防寒材料的越冬防寒试验,筛选出即防冻又保湿的防寒被类型,打破高寒地区大面积葡萄生产的发展瓶颈。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黑龙江省设施化种植葡萄时间较早,经过两代葡萄专家的努力,积累了高寒地区设施化生产葡萄的宝贵经验,但是“大东北”和“大西北”毕竟还有着不尽相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在此,哈尔滨试验站希望体系专家对我们的建议给予批评指正和完善,以使我们的援疆工作不出现技术上的失误,为新疆北疆地区的葡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