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新形势下湖南省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探讨会在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召开。来自湖南各地的葡萄种植大户及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华中西南区栽培岗位科学家杨国顺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中西南区栽培岗位专家刘昆玉副教授主持。本次会议重点就新形势下我国南方特别是湖南省葡萄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探索我省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道路。
会上,杨国顺教授作为学院负责人和体系岗位专家在会上致辞,对葡萄协会一年来的发展与工作表示肯定,勉励全省各地会员代表再接再厉,依靠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为技术支撑,以湖南葡萄协会为载体,为湖南省葡萄产业作出更大贡献。
3月22日上午,王先荣代表湖南省葡萄协会科技创新组,彭佳代表产前组,傅海军代表产中组,周俊代表产后组,蒋家稳代表特色组作了2014年工作总结并就2015年工作安排进行汇报。石雪晖教授对湖南葡萄协会2014年工作进行总结,指出2014年是湖南葡萄协会开局之年,有成绩更有挑战,肯定了所有会员一年来对协会工作的支持。并提出2015年协会需要解决的几大问题,为广大会员指正了工作方向。
3月22日下午,来自湖南省各地葡萄种植大户或企业界代表就我省葡萄产业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同时葡萄种植专家王先荣和彭才庆分别进行了技术讲座。
讨论由岗位专家杨国顺教授和彭佳提起,针对我省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近几年我国葡萄产业发展迅猛,以前葡萄只在几大适应种植区种植,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特别是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加之跨行业资本的大量注入,使得全国各地葡萄种植大量出现,新发展的葡萄园面积相对以往均大但分散。以长沙地区为例,2005年时葡萄种植面积约4000亩左右,目前接近5万亩。我省处于华中地区,相对于我国北方光照资源较少,而相对于华南地区热量资源较少。华中地区常规栽培鲜食葡萄成熟期(供应期)在7月中~9月下旬,通过促早栽培最早可提早至6月中下旬。9月上旬开始陆续有北方葡萄开始供应,而往前华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广西地区的葡萄供应可从3月至9月,这样华中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需求量被南北压缩严重。近5年云南发展上百万亩葡萄,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产地物候条件,对以往以冷藏错季上市的冲击很大。
其次,葡萄新品种引进盲目,未通过试种和市场体验分析便进行较大规模发展,导致葡萄品质,技术过不了关,市场占有率上不来。
另外,湖南地区雨量充沛,年积温度高,葡萄生长量大,所需人工多,目前农业从业人员趋老龄化,且工资日益增高,不容易管理。另外,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不能形成有利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
最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滑实际已经明显,企业或政府大批量采购鲜果的能力下降,而个人对于鲜果的消费市场又未得到较全面的开发,导致较大规模的种植者,特别是50亩以上的葡萄采摘园大户,销售压力很大。
根据以上问题各代表踊跃发言讨论,指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从品种、技术、管理、深度开发、营销策略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产业布局。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全国葡萄产业,应有一个大的洗牌过程,我们要找到生存法宝,就是核心竞争力,要在品种、技术、管理、深度开发以及营销上均有突破。
2、我省葡萄产业发展不是以面积,产量来确定强、弱。应已品质、品牌、市场占有率、赢利能力来决定葡萄产业的强盛。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销售压力也日趋增加,若以展示、采摘、体验为出发点,建议小面积发展,精细管理,生产出高品质葡萄精品。
3、因地质宜,试种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本地品种刺葡萄应加大开发力度,精深加工以提高副加值。结合城市市场前沿优势,适度发展品质好,货架期短,市场上不能买到的品种,发展观光葡萄。
4、葡萄产业需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培育核心市场及核心竞争力。整合各方资源:生产资料、农业机械、技术、研发、市场的各方资源的有机结合及互补,这样可节约成本。
5、退出、减少、提升应该是一个产业向良性成熟发展的必然路径,湖南省葡萄产业需全面分析,精准定位,坚定信心走品质化路线。大面积葡萄园,建议暂时休耕,待市场经济好转时再逐步发展。
在讨论之后,应华中西南区栽培岗位的邀请,葡萄种植大户王先荣对阳光玫瑰、黑巴拉多葡萄种植技术进行了专题讲座;彭才庆对夏黑无核葡萄当年定植当年丰产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讲座后,几位专家接受了各位会员的答疑咨询,解决了葡萄种植户的技术难题。
图1:华中西南区岗位专家杨国顺讲话
图2:会前岗位专家顾问石雪晖教授参加讨论
图3:会场葡萄种植大户认真听取报告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