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伊始,当全世界人民都在祈求一个风和日丽的和暖冬日的时候,冰酒产区的酒农们的想法却大相径庭,“要是赶上在冰酒葡萄收获的时候,天降寒潮,将葡萄冻成硬邦邦的子弹,倒进收集桶里的时候能发出大理石撞击般的声音,那该有多好。”
刚过去的2月,是冰酒葡萄的收获季。对于零下8度这样一个适合冰酒采摘温度的迫切向往,使得这些酒农哪怕在凌晨两点起身,在冰天雪地的葡萄园里冻得瑟瑟发抖,看着自己嘴巴里呼哧呼哧冒着白气,并且辛苦劳作一整夜,仍觉得甘之如饴。那种迎接丰收的甜蜜感丝毫不逊色于冰酒诱人的甜香。可是,这一回,恐怕他们又要失望了,在经历了2013年德国冰酒颗粒无收的窘境之后,2014年全年的温暖潮湿让绝大多数酒庄放弃了冰酒的酿造,虽然仍有少数酒庄逆势而为,铤而走险,但业内预计最终结果并不会乐观。
全球气候变暖,靠天吃饭的冰酒产业变得举步维艰,回顾自21世纪以来的十多个年份,德国冰酒除了2000和2001年,以及2007、2012年这仅有的4个精彩年份之外,其他年份基本都惨遭暖冬的戕害。相较于其他品类的葡萄酒,冰酒的酿造需要种植者承担太大的风险,由于冰酒需要比一般葡萄晚收2个月左右时间,这段时间里,葡萄需要适当的环境湿度保证其干燥而不至于霉烂但又不至于变成葡萄干,此外人们还要想方设法来防止鸟兽的啄食。因此,全世界能产出冰酒的国家屈指可数,除了德国和加拿大两大主要生产国,奥地利、卢森堡、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密歇根州的产量更是微乎其微。虽然相较于德国,加拿大的确幸运一些,凛冽的寒冬确保了每年冰酒的稳定产量,但就算是大酒庄,年产量也不过数万瓶。
在冰酒市场的下游,冰酒经销商们同样忧心忡忡:颗粒无收意味着无酒可卖,即便是人定胜天的产物,奇货可居的价格也足以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可愈是如此,人们却愈对此充满好奇。首先全体人类嗜甜的本性,鲜有人能拒绝冰酒的甜蜜诱惑,而甜度越高,便越需要通过犀利的酸度来平衡。这种微妙的口感让人想起著名酒评人杰西斯·罗宾逊的生动评价:“一款真正好的冰酒尝起来像是最纯净形式的葡萄汁和脸上一记耳光的混合体,酸度实在是太活跃了。”而在这方面,正如德国酒专家胡轩所说,“德国冰酒因为酿酒品种雷司令的先天优势,加之德国拥有13个风格鲜明,且微气候复杂的产区,所表现出的风土特性值得玩味,体现在酒质上则是更为浓郁纯净优雅,以及完美的平衡感;与之相比,以维黛儿为主要原料的加拿大冰酒略显逊色,口感难免甜腻。”
为了确保酿造出风味独特的冰酒,需要近乎完美的冰酒葡萄。虽然在葡萄酒界,酿酒师在不理想采摘之后的陈酿调配环节力挽狂澜的传奇佳话始终不绝于耳,然而如此奇迹在冰酒界却不会发生,面对自然的挑衅,人们只能沉默隐忍,因为任何欺骗自然之法诸如人为冰冻葡萄,缩减发酵时间都无法成就冰酒的经典。人力唯一能够把握的仅有收获的环节。到了冰酒采收期,那些葡萄采收季所招聘的大量外籍工人早已返乡,这个时候,小镇甚至邻村的居民和朋友便都会因这场采收的战斗聚集在一起。大家密切关注近几日的天气预报,并在决定好采收日期后,在那一日的暗夜里开始抢收,确保在日出前完成,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果实送往酒庄破碎,从而确保冰酒的纯正风味。
美好的味觉体验之外,便是物以稀为贵,物以贵为美的市场逻辑了。2014年年末,Decanter举办的醇鉴美酒相遇之旅在上海举办,参展的酒庄个个都大有来头,其中亦包括了一家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冰酒品牌云岭,原本想着每个酒庄展台细细品过再以冰酒作为圆满收尾,结果却是打错了如意算盘,蜂拥而至的酒客早早地便将冰酒的展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库存有限的云岭冰酒刹那间被分了个精光,等待我们的竟是人去楼空的展台以及几个空空如也的酒瓶子。国内消费者对于冰酒如此趋之若鹜,恰好真实反观了这一市场定律。在德国,大部分酒庄产量从几百瓶到几千瓶不等(仍须强调的是,冰酒酒瓶的容量大多只有传统葡萄酒750毫升一瓶的一半),简直是消费者巨大需求的冰山一角。加拿大冰酒相对稳定的产量为国内的商超带来了一定的货源,但在甜酒领域的总体占有率已然有限,更不用说整个葡萄酒市场了。
尽管如此,带着对于甜蜜美好的热切向往,执著的种植者以及虔诚的消费者们仍然希冀着2015年的风调雨顺,以及在冰酒采摘的时节,那冰冷刺骨的霜冻能够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