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在整个葡萄酒市场里,不算起眼。可能我们在超市或网站浏览进口葡萄酒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把眼球放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但当我们真的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就会知道,我们今天能喝上南非葡萄酒,其实得来不容易。今天,就随红酒百科全书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南半球的贵族吧。

1、一波三折的南非葡萄酒简史
在17世纪,南非是欧洲的殖民地。1654年,势力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设置补给站,开始了南非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随后公司发现,很多欧洲船员在香料之路的路途中水土不服,不少水手患上坏血病,所以,一名荷兰医生开始种植葡萄酒并酿酒,以减低水手患病的机会。
1688年,100多名法国基督教新教徒逃离到南非西开普顿的Franschoek(德语的意思为“法国人的角落”),把他们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到了当地。同时,总督Simon van der Stel在康斯坦尼亚大规模种植葡萄,令葡萄种植在南非日渐流行。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到了20世界初期,由于葡萄酒产量过剩,许多生产商把酒倒进河流和湖泊里,造成了壮观的“酒湖”。
2、政治与葡萄酒的兴衰
1918 年,南非政府成立了KWV,功能相当于葡萄生产商合作社,以解决葡萄酒长时间的供求失衡问题。KWV后来为葡萄酒行业制定出业内政策以及葡萄和葡萄酒的最 低价格,并控制生产商的产量。这些政策加速了加强酒和白兰地的生产,加上英国人对南非的加强酒有大量需求,以上因素为南非早期的葡萄酒业以加强酒闻名奠下
了基础。
后来,南非本土的种族隔离令酒业一落千丈。直到1980年至1990年,种族隔离结束,南非出口慢慢市场开放,葡萄酒业重拾生 气。1990年,南非政府受国际施压,释放了在监狱接近28年的政治家曼德拉。曼德拉终获自由后,更致力消除各国对南非货物的抵制和调解种族纷争,令葡萄
酒出口更上一层楼。
后来“飞行酿酒师”从法国、西班牙、加州来到南非,给当地带来了新种植和酿酒技术。这种国际交流,侧面帮助了南非酿造
符合国际葡萄酒消费者口味和要求的葡萄酒。后来,KWV重组成为私人机构,取消最低价格,变相引导生产商生产更高质量的葡萄酒,同时也令酒商天天向上,方 可保持竞争力。就以1990年为例,南非只有不到30%的葡萄是用作酿葡萄酒的;在13年后,已超过70%的葡萄用来酿制葡萄酒,可见KWV对当地葡萄酒 业的影响力。
3、葡萄酒原产地制度WO
1973年,南非制定了葡萄酒原产地制度WO(Wine of Origin),被视为旧世界的地理标示和新世界的葡萄品种标示的结合。在WO的制度下,葡萄酒都必须通过独立的品鉴评委测试、化学分析和达到葡萄品种和年份的要求,方可把相关的资料显示在酒标上。
酒商如果想把葡萄品种标示在酒标上,该葡萄酒必须有85%以上的成分是该品种,年份亦然。而地理的标示方面,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分别为estate(生产商)、wards(小产地)、districts(区域)和regions(大区域)。
4、皮诺塔基——南非葡萄酒的身份证

受 到不同国家的殖民管治和基于出口市场的需要,南非的葡萄酒基本上用的都是国际品种。比如红的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和西拉(Syrah)为主;白的以霞多丽(Chardonnay)、白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