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627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具体内容 [2013/11/14 15:38:00]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前 言. . .. . .. . .. . .. . .. . .. . . (1)

 

一、 “十一五”发展状况. . .. . .. . .. .(2)

(一)主要成就.. . .. . .. . .. . .. . .. .(2)

(二)存在问题.. . .. . .. . .. . .. . .. .(5)

 

二、 “十二五”面临形势. . .. . .. . .. .(7)

(一)发展机遇.. . .. . .. . .. . .. . .. .(7)

(二)面临挑战.. . .. . .. . .. . .. . ..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9)

(一)指导思想.. . .. . .. . .. . .. .     (9)

(二)基本原则.. . .. . .. . .. . .. . .. .(10)  

(三)发展目标.. . .. . .. . .. . .. . .. .(11)

 

四、主要任务. . .. . .. . .. . .. . .. . (12)

(一)加强原料保障能力建设.. . .. . .. . ..(12)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 .. . .. . .. 13)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 . .. . .. . .. .(14)

(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 . .. . .. . .. .(15)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 . .. . .. . .. .(16)

 

五、保障措施. . .. . .. . .. . .. . .. . 17)

(一)注重政策引导和协调. . .. . .. . .. . .(17)

(二)加强葡萄酒行业管理. . .. . .. . .. . .(18)

(三)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 .. . .. . .. . (18)

(四)开展产区区划管理. .. . .. . .. . .. . (19)

(五)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 .. . .. . .. (19)

(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 .. . .. . .. (19)

 

六、规划实施. . .. . .. . .. . .. . .. . .(20)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者饮酒习惯逐渐 改变,我国酿酒工业呈现了快 速发展趋势,特别是 葡萄酒消费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工业经 济中增长较快且较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葡萄酒 行业发展快速,呈现出经济效益与产品产量同步增长的良好 局 面。2010 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到 108.9 万千升,工业总产 值 309.5 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葡萄酒行 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 年) 》, 指导“十二五”期间葡萄酒行业提升产业水平,保障质量安全, 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特编制 《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 “十一五”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1.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2010 年,我国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48 家。葡萄酒产量达到 108.9 万千升、销售收入 325 亿元、利税 64 亿元,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150.7%、217.6%、159.8%,年均分别增长25.8%、33.5%和 27.0%。葡萄酒工业企业前 30 强产量占葡萄酒总产量的 43.4%。


  2.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西北、东北、云南、黄河故道等 多个葡萄酒特色产区。各产区 由于土 壤、气候、地貌等 不同特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方式和葡萄酒产品。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产业整体上仍保持东部产区为主,西部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 东部产区葡萄酒产量仍占较大比重, 西部产区葡萄酒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但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 势。2010 年,山东省以37.5 万千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西部产 区中,甘肃、宁夏、新疆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比重分别从 2005年的 0.99%、0.99%、1.38%提升到 2010 年的 1.54%、2.01%、3 .07%,三省区的产量 已占到全国葡萄酒产量的 6.6%,比 2005 年增加3.2 个百分点。


  3.原料保障能力提高,质量标准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加工第一车间的理念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同,2010 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 面积达 100 万亩。以长城、张裕等为代表的行业骨干企业对原 料保障更加重视,普遍加强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了 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和酿酒葡萄品种的良种化。

    

  修订发布了《葡萄酒》 (GB15037-2006)国家标准,对葡萄酒专业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包装、运输、贮藏等进行了规 范,并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的发布实施 ,有力促进 了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的提高。


  4.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品牌建设成果凸显

   

   “十一五 ”期间,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其中,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所占比例 有所降低,同时,特种葡萄酒 产品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市场呈 现多样化格局。

    

  葡萄酒生产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白洋河、五女山、莫高、蓬珠、云南红、御马、华东、新天、长白 山、华夏五千年等葡萄酒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依托 3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关键 技术攻关,提高了葡萄酒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主 要葡萄酒生产国的水平,同时,在酿酒葡萄机械化种植和病虫 害防治方面进步明显,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品质 提高。

    

  企业普遍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在酿酒葡萄皮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步明显,部分企业利用酿酒葡萄皮渣提取酒精、单宁等副产品,提高了 企业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1.产区发展缺乏统一科学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酿酒葡萄 品种缺乏特点和优势,葡萄酒产品仍以干红葡萄酒为主,干白葡萄酒产量比重偏 低,其他类型葡萄酒更是缺乏 。对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研究不足,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大部分地 区缺乏对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统一指导和科学 规划,对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自身规律的关系以及本地区 合 理产品结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2.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量快速增长,但原料品 质及保障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拥有稳定酿酒葡萄种植 基地的企业较少,企业可控原料比例较低,酿酒葡萄仍以赤霞 珠等品种为主,其它品种相对缺乏,导致产品比较单一,亟需 在“十二五”期间加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 并对酿酒葡萄 苗木培育、栽培模式、农药 使用、产量控制等方面实行全过程 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保障葡萄酒产品质量安全。


  3.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在酿酒葡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