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5512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葡萄酒的自我救赎 [2013/6/22 11:09:38]   来源:中国网 编辑:Admin

 

 

 

  中国葡萄酒业应该改革发展思路、自我发掘和提升品质。这就需要自我奋斗,而不是依赖任何保护。

  

  商务部宣布对欧盟出口中国的葡萄酒开始“双反”调查。信息一传出,中国葡萄酒板块均大涨,个别股票甚至涨停。的确,这对自2010年以来深受市场竞争之苦的中国葡萄酒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信息。但是,市场分析人员却不是一致叫好,存在相对对立的两种意见。

  

  认为这是一个机遇的人看到,如果最终对欧盟葡萄酒实施惩罚关税,市场将出现相对的“真空”。而这个“真空”主要是价格位于中低档,但份额占约80%的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即使有大量新的国外葡萄酒试图填补这个空白,但由于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进入需要至少2年的时间,而中国葡萄酒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实现市场布局。而且,关税上升,那些价格敏感的渠道如商超、电商、批发、餐饮等,将重新“洗牌”,中国葡萄酒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渠道的渗透度,迅速攫取这片市场。

  

  认为这是一个挑战的人却感到一些隐忧。中国葡萄酒业以往利用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渠道渗透度、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强大的投入,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国外葡萄酒大举入侵,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关税降低,某些中国葡萄酒性价比不好、过分强调“终端买断”而忽视文化营销等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自2010年,以往中国葡萄酒攻城略地的进攻,遇到了进口酒这个劲敌的阻击。通过3年的培育,中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消费进口葡萄酒,即使最终欧盟葡萄酒关税上升,习惯了进口酒出众的性价比和文化内涵的中国消费者,可能会寻找新的进口酒来替代。新的国外葡萄酒已经准备好了来填补:智利葡萄酒自2015年开始,关税降到零;澳大利亚元的汇率近来大幅下降,其葡萄酒适宜的口味、出众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中国消费者有吸引力;更不要说还有南非、阿根廷和美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市场。中国葡萄酒业利用这个机会到底可以切多少份额,还是一个疑问。

  

  市场分析者最大的忧虑是,生活在关税“保护伞”下的中国葡萄酒业,可能会得意于一时的获利,而失去在重压下自我改革、品质提升、文化和品牌建设提升的根本动力,最终在“保护伞”一旦失去时,可能没有自我救赎的机会和能力了。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葡萄酒业陷入发展的瓶颈,许多以往获得巨大成功的酒企,现在可能处于极大的迷茫中。中国葡萄酒业需要机会,但一个机会到来,没有能力和实力是不可能抓住的。中国葡萄酒业更加需要练好内功,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实现自我救赎。

  

  中国葡萄酒业应该改革发展思路、自我发掘和提升品质,需要自我奋斗,而不是依赖什么保护。改革发展思路更加重要,一定要从“买断终端”,到用品质和文化来打动客户,用新的市场思路来取信于消费者,其中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文化营销”。

  

  这几年,大家看到张裕葡萄酒博物馆遍地开花,龙徽葡萄酒博物馆植根北京本土,他们致力于文化营销和品质营销,获得的一定程度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葡萄酒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许多消费者不仅仅在消费葡萄酒,他们也看中葡萄酒中的故事和内涵,正所谓打开一瓶酒仿佛打开一本书。正如龙徽葡萄酒博物馆馆长张巍所说,“中国葡萄酒发展不能寄托于‘市场保护’,而要主动改革思路、提升品质和市场出击。中国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如果以悠久的文化为依托,坚实的品质为基础,才能抓住市场的机遇,重新拾回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的信任,才能迎来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