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5673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双反”能给本土葡萄酒多大利好字号 [2013/6/21 1:33:0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Admin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8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国内的葡萄酒产业在此之前就已经多次和商务部沟通,提出申请,指控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以倾销、补贴等不公平的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造成冲击,并申请要求商务部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后,我们认为申请书内容已基本满足相关要求,因此决定启动调查程序。这次调查涉及的产品范围要以商务部立案公告中描述的产品范围为主,本案申请人提出的调查对象是原产于或者出口自欧盟的进口葡萄酒。

  

  据了解,早在去年,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就向商务部递交了要求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的申请。该协会秘书长王祖明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从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急剧增长,由2009年的0.64亿升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2.57亿升,年均增幅接近60%,占我国总进口数量的比例也由2009年的37.15%迅速攀升至65.16%

  

  实质影响并不大?

  

  近年来,全球葡萄酒供给过剩,而中国已成为欧盟各国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据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57亿升,占进口总量的65.16%;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主要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其中2012年法国对中国葡萄酒出口量为1.4亿升。欧盟的葡萄酒一直是“供大于求”,甚至成了政府的“负担”。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一旦中国市场受阻,对这些国家的很多企业是有很大影响的,其中包括大量中国资本收购以法国为主的酒庄。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双反对高端酒的影响不大,深层次来说,在市场上比较难体现出来,不可能由于双方进口酒价格上升了,终端价格就跟着上涨了,这个很难,更多的是经销商的利润降了,市场的投入减少了。但是,一直以来,进口欧盟葡萄酒的利润也是不低的,虽然现在较过去有所下降,但总体利润率至少在100%以上。欧盟对华葡萄酒快速增长的部分主要是中低端葡萄酒,尤其是价格在3欧元以下的葡萄酒。而这部分酒在国内的销售定价非常不透明。所以,实质的影响并不大。

  

  如果中国的经销商放弃欧盟中低端酒,还有很多可以选择。以智利为主的其他国家的葡萄酒价格相比欧洲更低,在中低端抢占市场的能力更有优势。而国内的贸易政策也显示,智利对华出口的关税逐年降低,2013年关税已经降到2.8%,到2015年智利葡萄酒关税将降低为零。同时,中国和澳大利亚关于葡萄酒关税降低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两轮,未来极有可能会像智利一样。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即使欧盟出口中国的酒减少,国内葡萄酒企业仍然将面临这些国家的激烈竞争。

  

  调整期

  

  此次商务部对欧盟进口葡萄酒的“双反”确实昭示着进口酒在中国的“暴利时代”即将终结,行业进入调整期。

  

  “一群唯利是图的商人,面对着无知的消费者,上演了5年的滑稽轻喜剧。”这是一大型进口酒运营商对过去几年进口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概括。过去的几年,几欧元进口的一瓶葡萄酒,动辄卖好几百块。而如今,很多消费者的观念已经转变。去年的“假拉菲事件”和“张裕农药事件”,让消费者对进口酒产生了不信任感。较真的,会自己从国外带或者让国外的朋友帮着买。对国内诸多分不清真伪的产品,他们选择了“不买”。

  

  近年来,随着进口关税下降和进口葡萄酒种类不断增加,进口葡萄酒从高端区逐步向中低端发展,给原本以此为大本营的国产葡萄酒带来强烈的冲击,行业内多数葡萄酒企业都难以摆脱业绩下滑的命运。

  

  中国食协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表示,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已经很国际化,而在产品层面不同品质、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都有。“如果能进行"双反",利于净化葡萄酒市场,对国产酒份额的下滑也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尽管“双反”调查的消息利好国产葡萄酒行业,但两日间葡萄酒概念股的大涨和大跌也让人忧心。某证券公司葡萄酒行业分析师表示,商务部的“双反”调查短期内确实对股价有刺激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会出现大的改观。“目前国家对欧盟的葡萄酒实施"双反"调查,但除欧盟以外,美国、西班牙、巴西等地区的葡萄酒产业也比较成熟,这些地区的葡萄酒进入中国葡萄酒市场并不受影响。”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地区结构中,欧盟地区占据60%,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业已看中中国这一市场,近两年的出口量增长态势明显,未来有望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中占有更多比重。在国产葡萄酒优势不凸显的背景下,其他地区的进口葡萄酒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未必会弱于国产葡萄酒,如此中国政府对欧盟反倾销调查也就成了“别人的嫁衣裳”。

  

  竞争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