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418637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资超30亿!贺兰县适水与葡萄酒产业双线飘红 [2025/9/28 12:22:28]   来源:央广网 编辑:Admin


  927日,记者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适水产业和葡萄酒产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五五”期间贺兰县将重点发展冷水鱼全产业链,目前已与香港汇鑫、中联智科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投资超30亿元建设大西洋鲑、虹鳟养殖基地。该项目将依托贺兰的绿电资源和循环水技术优势,打造集育苗、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预计年产值可超24亿元,力争在高端三文鱼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新疆等地三文鱼火爆出圈,贺兰县作为西北地区富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大县,产业优势日益凸显,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6.35万吨,水产品产值达9.4亿元,增速12.7%,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3%。贺兰县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了11.3%的水产品,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其中,河蟹产业是贺兰县首个产值过亿的名优水产单品,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早上市、高品质、规模化”三大特点。在上市时间上,当地河蟹较南方市场提前30天左右批量上市,精准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独特的时间差优势;在品质方面,依托“宽沟深槽”稻蟹共生模式,河蟹以稻田天然浮游生物为食,肉质紧实鲜甜,同时带动水稻品质同步提升,实现“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生态效益;在产业规模上,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9200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6200亩,年产值突破1.2亿元,已构建起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渔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协同推进方面,近年来,贺兰县以“用水权改革”为核心抓手,从技术、机制两方面双管齐下落实“四水四定”。技术上,推广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池塘尾水处理等技术,构建“鱼池-环沟-稻田”闭合循环系统,实现养鱼富营养水种稻、稻田净化水养鱼的生态循环,单方水效益较常规种植提高90%以上。机制上,打造水权交易二级市场平台,通过“合同节水+市场化交易”模式激活水资源,农业领域年节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既让企业和农户获得节水红利,又保障了渔业发展的用水刚性需求 。这种“技术节水+市场调节”的模式,实现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高效节水的基础上,贺兰县以“向盐碱地要效益”为核心,通过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构建起多元高效的适水产业体系。在特色品种培育上,该县实现“零的突破”:建成西北最大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推动虹鳟、鲟鱼等高端冷水鱼规模化养殖,攻克饲料鳜鱼养殖关键技术,苗种运输成活率达99%、养殖成活率60%,较全国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依托闽宁协作,与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成功实现“国鱼”大黄鱼盐碱水养殖,青蟹、石斑鱼等“海鱼陆养”品种也逐步走向规模化。在生态模式创新上,贺兰县激活综合效益:推广“稻渔空间”立体种养模式,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范式;创新“1+X”盐碱地改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低碳养殖系统,亩均节水25%以上,让低洼盐碱地亩均收入提升至3000元,兼顾粮食安全与多元收益。


  与此同时,地处北纬38°贺兰山东麓全球葡萄酒“黄金产区”的贺兰县,葡萄酒产业同样成果丰硕。2024年该县葡萄酒产量突破600万瓶,亦浓、沃尔丰等酒庄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共获45枚金奖,产业知名度与产品品质持续攀升。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贺兰县持续深化对产区自然禀赋的保护利用,有序扩大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酒庄分布。通过引进推广国际酿酒葡萄有机栽培技术,已建成有机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2万亩、高标准园9个,以及具备“产加储销”能力的酒庄16家,嘉地酒园、海悦仁和酒庄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一带一基地” 建设成效显著。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规划引领、品牌建设、文旅融合三方面发力,进一步打响金山产区葡萄酒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将统筹制定《贺兰县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1.81万亩贺兰山东麓草原荒漠化治理结合产业发展试点工作;积极对接发展低空经济,引进架机体验观光、低空打卡拍摄等新业态新服务,探索空地一体化葡萄酒+文旅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等。


  发布会现场,上海海洋大学专家解读贺兰县盐碱地综合治理“以渔治碱”体系中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成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解读产业转型升级及名优品种引进技术支撑情况;银川市科技特派员石伟介绍盐碱地水产品品质特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