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309664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林间小浆果的“双重”使命 [2025/9/11 9:06:19]   来源:新浪财经 编辑:Admin


  近年来,集生态与经济效益于一身的蓝靛果产业在呼伦贝尔蓬勃兴起,种植规模已达6000多亩,形成了从鲜果销售到精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

 

  “看着这30吨蓝靛果,心里既踏实又激动。踏实的是,当初认准蓝靛果产业这个思路没走偏;激动的是,咱北疆大地也能种出致富果!”910日,走进呼伦贝尔市蓝靛果加工车间,内蒙古丽森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利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近年来,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市,承载着生态与经济双重使命的蓝靛果产业正蓬勃兴起。作为富含花青素的“超级水果”,蓝靛果产业集生态与经济效益于一身,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形成从鲜果销售到精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

 

  每年7月上旬,是采摘蓝靛果的最佳时机。种植园区内,成串的蓝靛果缀满枝头,颗粒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看着工人们穿梭于茂密的果林中,忙着将成熟的蓝靛果采摘、分拣、装盒、送入冷库储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所长鲁海涛感慨不已。

 

  在鲁海涛看来,呼伦贝尔市蓝靛果产业的崛起,得益于两方面的助力。一方面是政策“搭台”。2022年,当地林草部门将蓝靛果种植纳入《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在新巴尔虎左旗种植4657亩蓝靛果。这一布局既筑牢生态屏障,实现涵养水土、改善区域生态的实效,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下根基,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地以“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为目标,依托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项目《蓝靛果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将适合本地生长的蓝靛果新品种引入牙克石市及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的林场、苗圃及农户小院。创新探索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多元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蓝靛果凭借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被誉为“第三代小浆果之王”,这种源自寒温带的特殊浆果,对生长环境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它能在零下40℃的严寒中存活,却会在盛夏35℃的高温下停止生长;它渴望阳光的滋养,又惧怕正午的烈日灼伤。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态习性,让蓝靛果种植成为一门需要精准把控环境参数的科学艺术。

 

  “我们从2019年起与东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陆续在新巴尔虎左旗、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等不同区域推广蓝靛果引种栽植。通过穴状栽植调控密度、高台栽植‘两行一带’等技术模式,建成400亩适合呼伦贝尔市的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基地,同步建设10亩引种保存圃。目前已成功引入‘蓓蕾’‘蓝精灵’‘乌兰’3个新品种,示范基地苗木生理性状优良、长势旺盛,5年生单株结果可达4斤以上。”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宁心哲说。

 

  为扎稳产业规模化发展根基,整个团队一直遵循“小范围引种示范、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思路推进科学种植。如今,呼伦贝尔市蓝靛果种植规模已扩展至6000多亩,探索出了可复制的“呼伦贝尔经验”。

 

  在蓝靛果加工车间的产品展示区,蓝靛果原浆、果酱、口服液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杨利生指着生产线向记者介绍,蓝靛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育苗、栽种、管护、成果、加工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自从公司发展蓝靛果产业后,每年带动2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公司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农民加入,一起把蓝靛果产业做大做强。

 

  从林间小浆果到产业化硕果盈枝,蓝靛果在呼伦贝尔市的蜕变,串联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脉络,更见证着这座北疆城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蝶变。

 

  发展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的支撑。据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李欣介绍,为了让蓝靛果技术成果真正落地见效,研究所持续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协同联动,逐步搭建起“培训+交流+研讨”的多维推广体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按照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市将持续扩大蓝靛果标准化种植规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通过深度挖掘蓝靛果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多元融合的“蓝靛果+”产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