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185599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东果西种:岷县高原蓝莓“破局记” [2025/7/11 14:40:24]   来源:每日甘肃 编辑:Admin


  清晨,阳光穿透岷县十里镇的薄雾,13座智慧大棚在高原田野上折射出金属光泽。棚内蓝莓枝叶间的露珠尚未蒸发,手机APP已远程启动了自动水肥系统——从青岛西海岸的良种实验室到岷县海拔2300米的智慧大棚,东西部协作的魔法让一颗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注脚。


  智慧大棚里的数字农耕


  走进产业园,智能水肥一体机正发出轻微的运转声,管道将营养液精准输送到每株蓝莓根部。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甘肃西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金菊点开手机监测系统,土壤pH值、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她脚下,L25F6等青岛引进的蓝莓新品种在基质土中舒展根系——这些良种礼物通过东西部协作跨越千里,在高原土地上扎下科技的根。


  这套由青岛企业带来的智能系统,会根据蓝莓生长周期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同时,智能控温系统搭配基质土栽培技术,让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劣势转化为甜度优势,摘下的蓝莓在16-18℃预冷处理后,咬开就是爆浆的脆甜。


  “可别小看我们的这些大棚,这里面隐藏着智慧大脑该企业办公室主任钟希华敲了敲棚壁介绍道:这冬暖棚与拱棚搭配,智能控温系统把高原昼夜温差转化为甜度优势。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跨越,让科技与土地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大棚里,农户们手脚麻利地把刚采摘的蓝莓快速分级。大果通过冷链直供青岛、北京商超,中小果则走进岷县周边市场。


  “今年3月头茬果9600斤卖了60万元,两茬果年产量稳定在2万斤,收益能达150余万元。钟希华继续说道,多年生蓝莓3-4年进入盛果期,这片土地的甜蜜事业正在持续发酵。


  协作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在十里镇土地流转账本里,张文芳老人的名字旁标注着醒目数字:0.8亩地流转获4万元,加上每日120元的务工收入,打枝摘果的活轻快,比以前强多了!


  这样的增收故事并非个例——龙峰村村民张小玉算过一笔幸福账有工资拿,走几分钟到大棚,天热时在智能棚里干活,比晒在地里舒服多咯!


  类似的账本在产业园里屡见不鲜:产业园长期雇佣20人,采摘季用工超40人,劳务费年付60余万元,10名贫困户借此脱贫,村集体增收43万元,真金白银让村民尝到了协作发展的甜头。


  该镇副镇长车福俊翻开协作台账:2260万元总投资中,8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如金钥匙,引来青岛海西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市场。以前我们缺技术、缺市场,青岛的企业带来了良种、智慧农业经验,还打通了销售渠道,把高原蓝莓送上全国餐桌,现在村民的钱包跟着蓝莓一起了起来。


  技术扎根后的产业新生


  “输血造血的转变,不仅让村民尝到了协作甜头,更让产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


  在大棚里,彭金菊正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剪枝要斜45度,这样来年挂果多!这位本地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正在开展从种苗培育到病虫害防治全流程教学。


  “不能只靠青岛专家,要让岷县人自己会种蓝莓!她的愿望正在实现:如今,农户们已摸索出高原种植的岷县方案”——基质土配比、补光灯时长调控等细节,都写满了本土化智慧。


  从传统农耕到数字农业,从靠天吃饭数据种田,这座产业园不仅填补了岷县高原蓝莓种植的空白,更种下了农业升级的基因。当数字农夫携手传统农人,一颗蓝莓串起的,正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协作交织的果实,正越结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