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163872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多元解纷护航“长沟葡萄”产业振兴-中国法院网 [2025/7/5 9:25:00]   来源:中国法院网 编辑:Admin


  “运河畔,葡藤绕架,千亩翡翠缀明珠。”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葡萄种植已有百年历史,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沟葡萄”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也伴随着产业发展的纠纷风险。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南张法庭立足辖区实际,聚焦葡萄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创新打造多元解纷体系,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保障。

 

  关口前移:“三早工作法”防患于未然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保障“长沟葡萄”顺畅销售,南张法庭紧扣葡萄产销周期,创新推出“三早工作法”,将司法服务的关口前移至风险萌芽之初,法官变“坐堂问案”为“主动巡诊”,提前为产业健康发展扫清法律障碍。

 

  一是早排查。在葡萄销售旺季来临前,法官主动走访合作社、种植大户,深入摸排潜在风险点,如用工合同、购销协议、物流保险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二是早介入。针对排查出的风险,法庭及时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大力推广标准化示范购销合同文本,引导交易双方规范签约,明确权责义务,有效预防合同纠纷。三是早化解。一旦发现纠纷苗头,立即联合村委会、司法所、行业协会等力量介入调解,力争在纠纷萌芽状态、在田间地头就地快速化解,将矛盾消弭于无形。

 

  多元共治:行业协会赋能纠纷专业化解

 

  面对葡萄产业中常见的劳务、购销、合作等专业性较强的纠纷,南张法庭积极引入“外脑”,充分发挥长沟葡萄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力量。

 

  “协会成员熟悉产业运作、了解市场行情和乡情民约,在调解中能说到点子上,更容易让双方信服。”济宁市葡萄协会副会长孙绪坤表示。

 

  在一起葡萄购销纠纷中,法官联合村委会和葡萄协会代表共同参与调解。依托协会的专业性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迅速找到矛盾焦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最终促成当场支付,避免了矛盾升级。

 

  “没出村就解决了烦心事!”当事农户的感叹生动体现了协同调解的良好效果。行业协会的深度参与,不仅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和成功率,更有利于修复合作关系,维护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

 

  一庭两所三中心: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服务链”

 

  “以前怕打官司耗时耗力,现在纠纷在家门口就能高效解决,还不用花诉讼费!”长沟镇葡萄种植户老李道出了当地群众对南张法庭创新机制的真切感受。

 

  南张法庭庭长王洪亮介绍,近年来,法庭积极推动构建了“一庭两所三中心”联动解纷机制,该机制在党委政府统筹下,有机整合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与街道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资源,形成一条高效运转的“法治服务链”。

 

  “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双轨并行是该机制的核心优势,由综治中心“吹哨”统一受理、分流纠纷,司法所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前端柔性化解,法庭则对调解成功的协议进行快速审查,及时出具司法确认文书,极大地缩短了群众解决纠纷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葡萄藤下的司法:服务下沉暖民心

 

  “让法官多跑腿,让群众少烦心”是南张法庭干警不变的初心。他们创新开展“葡萄架下的调解”模式,灵活组织巡回审判,在葡萄园里悬挂国徽,布置简易调解席或审判庭,在果香萦绕中为农户厘清账目、化解矛盾。这种深入田间地头的接地气纠纷方式,让司法服务更“有温情”,群众感受更直观。

 

  今年5月,一起涉及葡萄园的劳务纠纷通过此机制,从调解到达成协议再到获得司法确认仅用时3天,当事人顺利拿回了欠款,对司法确认的效力赞不绝口。这一机制有效释放了司法压力,显著降低了群众解纷成本,筑牢了基层治理根基。

 

  此外,法庭持续开展“送法进乡”专项行动,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大棚,针对农户集中反映的用工、网络销售、土地承包、集体经济等问题,定制法律辅导课程,累计发放法律手册800余份,解答咨询200余人次,精准扫除法律盲区,提升农户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从前端防控的“三早工作法”,到专业协同的行业协会调解,再到高效运转的“一庭两所三中心”机制,南张法庭探索构建了一套贴近乡村实际、精准服务产业的多元解纷工作体系。这套体系让法治成为护航“长沟葡萄”特色产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助推器”,有效化解了“长沟葡萄”产业发展中的多类纠纷,有力维护了果农合法权益,持续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葡萄架下高悬的国徽,映照着扎根基层、司法为民的初心,也守护着运河畔这片土地的产业兴旺与百姓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