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163984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无休眠错季栽培技术的应用与产业问题 [2025/6/18 14:56:43]   来源:熟期调控岗位 编辑:Admin


  ——熟期调控岗位基于海南气候特征的‘阳光玫瑰’葡萄无休眠错季栽培技术模式的建议

 

  413日,熟期调控岗位团队成员白描、罗飞雄、许延帅一行前往海南三亚、乐东、昌江等地,实地考察了葡萄无休眠栽培技术的应用,并调研了‘阳光玫瑰’葡萄在海南种植所面临的产业问题。团队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对海南气候特征、葡萄栽培生理、无休眠错季栽培模式选择、海南葡萄栽培的周年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总结。以下是对海南气候特征的总结,以及结合体系其他岗站与当地种植户的种植经验,给出的无休眠错季栽培模式建议。


  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是中国唯一完全位于热带地区的省份,其气候特征以高温多雨、季风显著、台风频繁为核心,同时因地形和环流差异形成鲜明区域分异。海南气候总体以热带季风气候主导:年均温23-27℃,最冷月(1月)均温17-24℃,无气候学冬季(连续5<10℃),四季不分明。年均降水量1500-2500毫米,但时空分布极不均(东部>西部,山区>平原)。夏季风(5-10月):东南风主导,湿热多雨,占全年降水80%以上。冬季风(11-4月):东北风控制,干暖少雨,偶有冷空气南下(北部最低温可降至10℃)。年均影响台风6-8个,集中在7-10月,带来暴雨(单日降水可达300毫米以上)和风暴潮,占全年降水30%-50%。均日照时数1750-2650小时,年蒸发量1800-2500毫米,旱季(11-4月)蒸发量常超降水量。目前海南气候具有增温加速、降水极化、台风极端化等趋势。


  受中部山地抬升和海陆环流差异影响,全岛可分为以下气候区:1. 中部山地湿润凉区(五指山、黎母岭等海拔500米以上区域)。其特征为:低温高湿(夏季均温比沿海低3-5℃,冬季偶有霜冻);降水极丰(年降水量2400-2500mm);云雾频发(年均雾日100天以上,相对湿度常超85%)。2. 东部沿海暖湿多雨区(文昌、琼海、万宁一线)。其特征为:台风首袭带(直面东南季风与台风,年降水量2000-2400 mm);湿热度高(年均温24-25℃,冬季阴雨连绵);灾害风险(风暴潮、洪涝频发,海岸侵蚀严重)。3. 西部沿海干热少雨区(东方、昌江、儋州西部)。其特征为:雨影效应(背风坡降水锐减,年降水量仅1000-1200mm, 东方市960mm,全岛最低);高温干旱(年均温25-26℃,旱季蒸发量是降水量3倍以上)。4. 南部沿海高温避寒区(三亚、陵水、保亭南部)。其特征为:冬季温暖(1月均温22-24℃,寒潮影响微弱);降水适中(年降水量1200-1500mm),集中在8-10月台风季。光照最强:年日照时数2500 h),"天然温室"效应显著。5. 北部平原季风交替区(海口、澄迈、临高)。其特征为:冷空气通道(冬季受寒潮影响明显,最低温可至6-8℃);降水双峰(主峰在9月(台风),次峰在5月(季风爆发),年降水量1500-1800 mm)。


  由海南分区气候特征和葡萄生长习性来看,由于干热少雨,台风影响相对较小等特征,西部沿海干热少雨区相对适合葡萄的种植,但需要注意采用无休眠错季栽培将营养生长及花芽孕育调控到相对低温的秋冬季,于春季采果早上市,夏季养树保营养避病虫。

 

  基于目前成功的经验,本岗位总结了海南地区阳光玫瑰葡萄无休眠错季栽培的基本模式:建议海南地区阳光玫瑰在3月底-4月中旬成熟,并于5月中旬云南促早栽培葡萄上市前采摘完成。目前,海南葡萄发展规模较小,所产葡萄在当地市场即可消化,价格优势明显。采果后5月上旬,对主蔓进行更新,并采用更新枝上夏芽副梢作为结果母枝(夏芽副梢上冬芽作为结果枝)培养。期间可采用本岗位的葡萄促花技术进行促花。5月底至9月下旬避开了夏季高温干旱,将下一季葡萄生产调控至10月至次年4月。10月上中旬,对结果母枝进行短截,促萌促进结果枝新梢萌发。11月上旬开花,至4月下旬成熟。期间特别注意补光,以利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

 

海南地区阳光玫瑰葡萄无休眠错季栽培模式


  后续,本岗位将结合海南实践情况,开展熟期调控相关试验。并计划与体系其他岗站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与技术推广。

 


熟期调控岗位在海南进行无休眠错季栽培技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