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33170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弥勒葡萄缘何拿下国家地理标志?答案都在这里! [2025/4/13 15:57:04]   来源:云南政协报 编辑:Admin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六二五号公告,弥勒葡萄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这一消息不仅为弥勒市葡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弥勒市政协调研协商建议转化落实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地头的深入调研,到多部门协同推进,再到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的双轮驱动,弥勒葡萄的“金字招牌”之路,折射出政协智慧与政府行动的深度融合。

 

  政协调研:精准把脉产业痛点

 

  弥勒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小规模种植。然而,长期以来,产业发展面临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这一特色产业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2023年初,弥勒市政协将葡萄产业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农业、科技、市场监管等多领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累计走访种植基地20余处,收集问题建议100余条。

 

  调研组发现,弥勒葡萄虽具备早熟、抗病性强的天然优势,但传统种植模式导致果实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足。部分种植户仍沿用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多以散装形式进入低端市场,附加值极低。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形成《关于“开展院坝协商助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的协商报告》《关于弥勒葡萄全产业链发展的协商建议》等协商建议,提出“科技赋能、品牌引领、链条延伸”三大核心对策,为后续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奠定了理论基础。

 

  部门联动:打通认证“最后一公里”

 

  协商建议提交后,弥勒市委、市政府专门组建了葡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协调推进葡萄产业品牌化发展工作。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迅速联动,围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严格标准,从产地环境监测、种植规范制定到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展开全方位攻坚。

 

  弥勒葡萄核心产区的土壤、水质检测,为申报材料提供科学依据;弥勒葡萄生产技术规程的修订完善,让苗木选育到采摘包装实现全流程规范;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实现精准灌溉与病虫害预警和优质葡萄的产地溯源。各部门协同作战,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严格评审。

 

  科技赋能:让葡萄“种得好”更“卖得俏”

 

  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只是起点,如何让弥勒葡萄真正实现产业腾飞?科技成为破题关键。2024年,弥勒市与中国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科技赋能葡萄产业。

 

  在东风农场的示范园内,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种植户杨治青感慨:“过去靠经验种葡萄,现在靠数据说话。”通过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他的果园每亩节水40%,化肥使用量减少60%,果实糖度却提升23度,优质果实比例从70%上升到90%,产量增加20%。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兴起让弥勒葡萄“飞”向全国。当地电商企业通过各类平台,将葡萄种植过程以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给消费者,去年“阳光玫瑰”单品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品牌突围:从“卖产品”到“卖文化”

 

  地理标志认证为弥勒葡萄贴上了“身份证”,但品牌建设仍需持续发力。弥勒市以“葡萄+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造葡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风韵艺术小镇,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最新鲜的葡萄,还能在酒庄亲手酿造葡萄酒,体验从采摘到装瓶的全过程。当地酒庄推出的文创产品,将葡萄元素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近年来,弥勒市葡萄主题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展望未来:小葡萄撬动大振兴

 

  随着地理标志认证的“金字招牌”落地,弥勒葡萄产业正迎来全新机遇。从一纸政协建议到国家认证的金字招牌,弥勒市政协智慧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焕新发展的奇迹。当协商建议化为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当传统农耕遇见数字科技的精准赋能,弥勒葡萄正以“地理标志”的身份,讲述着传统产业破茧成蝶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