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粒受害,先由果蒂部失水而萎驀,扩展到整个果粒并呈灰褐色,最后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病果表面产生稀疏而较大的黑色小粒点即为分生孢子器。这是与白腐病、黑腐病病果的主要区别。病叶发病时,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其上也产生分生孢子器。
期原及发生规律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大茎点菌属 Macropoma /accida( Viala et Ravaz).,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半埋在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大小为80~240微米×104~320微米。其内产生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或圆柱形,大小为5~7微米×16~24微米。有性世代很少发生。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僵果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7月份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在高温多雨的7~8月份,气温在15℃~35℃C时,适于病害的发生,但病害流行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在24℃~28℃的温度下经4小时即能萌发。一般欧亚种葡萄较易感病。
综合防治①注意果园卫生,秋季要彻底清除病枝叶、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加强果园管理,注意排水,及时剪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增强植株抵抗力。③葡萄落花后开始喷1:0.71200波尔多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半个月喷1次,共喷3~5次。或喷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药时应注意使果穗均匀着药。发病严重区两次药间隔时间为10~15天,发病轻的地区可适当延长,注意交替用药。
葡萄灰霉病又称灰腐病,国内外普遍发生。我国近几年来发病较重,尤其保护地葡萄栽培,灰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保护地葡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