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葡萄酒进入低潮期,众多繁荣的城市和店铺,卖葡萄酒的很少。
苏东坡有一首《谢张太原送蒲桃》诗:
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
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
知道吗?此时的苏东坡在汴梁,他要喝葡萄酒需要朋友从太原送来。也就是说宋朝,主要是太原产葡萄酒。其它地方很少记载葡萄酒的生产。
近年,读南宋的东西多一些,发现繁华的临安很缺葡萄酒。这从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能看出来:
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
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可见葡萄酒的名贵和稀缺。而且要喝葡萄酒也需要到榆关之外。榆关就是今天的山海关。
当时,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传。
当然,葡萄酒稀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丝绸之路处于关隘之处的是西夏,而西夏长期处于交战对峙状态。有时难得一段和平时期,宋朝从西域进口,第一是战马;第二就是葡萄酒。
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好。今日知识的人是不将这种酒当作葡萄酒的。
当然元代大一统,葡萄酒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元朝政府供职时,见过葡萄园和葡萄酒。在“物产富庶的和田城”这一节中记载:”(当地)产品有棉花、亚麻、大麻、各种谷物、酒和其它的物品。居民经营农场、葡萄园以及各种花园”。在“哥萨城(今河北涿州,含房山一部分)”一节中说:”过了这座桥(指北京的卢沟桥),西行四十八公里,经过一个地方,那里遍地的葡萄园,肥沃富饶的土地,壮丽的建筑物鳞次节比。”在描述”太原府王国”时则这样记载,”……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 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酒是从这地方贩运到全省各地。”
可惜,他说的不是宋朝,而是元朝了。
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潼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马奶酒。这无疑提高了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宫遗迹》),更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元朝葡萄酒业是大发展的时代。
这种情况延续时间不长,由于大量蒸馏的白酒出现,葡萄酒开始走入低谷,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葡萄酒出现了重振江湖的态势。
红酒这个词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当时没有流行开。当下,目前,葡萄酒基本上被“红酒”这个名称替代了。我曾经考察过这个现象,首先,就是“红酒”好表达,好发音,也不至于误会。其次,相较于葡萄酒,它又指葡萄酒中比较高贵的那种。当然,对于红酒,酿造者也多方加强了创新成分。但无论如何,任何红酒含有最多的也是葡萄汁,占80%以上。其次是经葡萄里面的糖份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精,一般在10%至30%,剩余的物质超过1000种,比较重要的有300多种。红酒其他重要的成分有酒石酸,果胶,矿物质和单宁酸等。虽然这些物质所占的比例不高,却是酒质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质优味美的红酒,是因为它们能呈现物质结构的平衡,使人在味觉上有无穷的享受。
有一点很重要,长于品味白酒的人,会在很短时间里适应葡萄酒。这是我个人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