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42497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喝一杯正规进口葡萄酒有多难 [2018/11/6 16:26:50]   来源:西宁晚报 编辑:Admin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20188月,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了一组数据:16月,中国葡萄酒进口量为38.5万吨,同比增长25.8%;进口额19.8亿美元,同比增长9.3%。该机构在此之前还曾发布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产量为34.1万吨。这意味着,进口葡萄酒的同期体量首次超过国产葡萄酒。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与国际交流的增加,人们对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预测:2021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消费规模预计将达230亿美元。

 

  然而,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繁荣和混乱相伴相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价格虚高、价格混乱、过度包装、大桶进口罐装冒充原瓶进口等乱象层出不穷。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上半年有12批次不合格进口葡萄酒未准入境,重量总计11098千克。这些葡萄酒主要来自法国、意大利、智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等。海关总署表示,这些未准入境的不合格进口葡萄酒均已在相关口岸退运或销毁。

 

  这还只是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

 

  山寨拉菲至少数十种

 

  中国酒业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十分了解葡萄酒的价格构成及定价方法,导致价格虚高、价格混乱、过度包装等问题大量存在;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将国外贴标生产、散酒国内灌装甚至勾兑调整口味的都标为进口酒;为迎合一些消费者对陈酿葡萄酒的追求,虚假标注年份也成为一些不法商家欺骗消费者的惯用手段。

 

  “拉菲、奔富等大品牌和波尔多等著名产区的酒是被仿冒的重灾区。”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德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央视《焦点访谈》曾报道,山寨拉菲的厂商聚集在全国糖酒会会场附近的宾馆里,大肆推销假酒。仅央视记者所见就有“拉菲艾格堡”“拉菲帝国”“拉菲领域”“拉菲世家”等数十种。

 

  据报道,2017年底,上海虹口区公安成功破获一起假冒品牌红酒特大案件,缴获假冒奔富品牌红酒14000余瓶,涉案价值人民币1000余万元。

 

  李德美分析说,“拉菲”或“拉斐”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因为中外商标法规的差异,早期一些进口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时忽略了中文商标注册,为后来的“擦边球”商标仿冒侵权留下了活动空间。

 

  “只要有点名气的品牌都有仿冒的,还有假的。造假的比正规企业过得滋润。”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祖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套牌酒、分装酒的“套路”

 

  在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副秘书长火兴三看来,进口葡萄酒市场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套牌酒。

 

  所谓套牌酒其实就是假酒。不法分子炮制套牌酒的做法一般是:先从正规渠道进口货柜葡萄酒,然后在国内找一家灌装厂直接仿造自己进口的这些葡萄酒,在进行销售推广时,则用进口第一批酒取得的合法全套手续以及品质有保障的酒去欺骗卖场和终端。

 

  “一般消费者甚至商家很难发现猫腻。”火兴三告诉本刊记者,葡萄酒进口商把一个货柜的进口手续用在多个货柜的酒上,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近几年还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必须贴有中文标签,但很多时候,分销商和进口商都选择了不贴中文背标,这也给进口葡萄酒市场的信息透明化人为设置了障碍。

 

  未经检疫的套牌酒在市场上大量流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乃至身体健康。

 

  为了减少质量不合格的葡萄酒大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酒业协会一直呼吁,对国产酒和进口酒的检测标准能一体化地推进和实施。“应该制定葡萄酒进口管理制度,包括对葡萄酒进口商和葡萄酒生产商试行双备案和监管制,对葡萄酒生产商试行许可证制度;加大商检对于GB2760的执行力度。”火兴三说。

 

  此外,“散装进来,灌装出售”也是行业内的常见做法。

 

  “国内不少保税区新建了葡萄酒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小瓶分装再出售到国内市场,这些酒也算进口葡萄酒,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合法的贸易业务,但是这样的产品如与瓶装进口的葡萄酒相比还是不一样的,销售给消费者的时候是不是明确了这一点就很重要。”李德美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允许将灌装葡萄酒标注为原产国进口。“比如法国的桶装酒出口以后,就不允许标注法国出品,还有的原产国规定,酒标上必须注明是原瓶进口还是进口分装。” 李德美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分装酒的质量都不会太高。”

 

  价格从“虚高”到“虚低”

 

  除了质量存疑,进口葡萄酒价格混乱问题也由来已久——贵,是公众对其的第一印象。

 

  长期以来,价格高高在上的进口红酒如奢侈品一样,是彰显财力、身份的象征。而在从事了十年进口葡萄酒经营销售的叶野昆看来,“进口葡萄酒经常被用作馈赠礼品,所以价格虚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默许的结果。”

 

  然而,随着电商的崛起,以往层层代理转销的供应链被改变,进口葡萄酒的价格虚火近来年迅速下降,甚至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两年进口超市、红酒电商等进口葡萄酒渠道商纷纷打起了“降价”牌,进口红酒的“买一赠一”“限时选购”“清仓特卖”等促销信息不时出现,遇到节假日,折扣力度更大、周期也更长。针对这种现象,李德美说:“这说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打起‘价格战’,进口葡萄酒开始出现价格‘虚低’的不正常现象。”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也对本刊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担忧。“电商的加入推动了进口葡萄酒价格的透明化,整体价格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电商平台‘法国原酒六瓶仅售39.99元’这种过低的价格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套牌酒的存在,使得同一个品牌同一种包装的进口葡萄酒,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十元,有着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这种现象如今在市场上并不鲜见,而电商则给了套牌酒、分装酒新的藏身之处。

 

  “电商这样的虚拟平台会让传统监管模式失效。比如上架时提供的手续和给付的产品并不一样,发货的酒品和上架的酒品质量不一样等。所以,一方面电子商务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挤出了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水分,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市场乱象。”李德美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