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进步、我国葡萄栽培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葡萄生产迅速发展,从2010年起至今一直稳居世界葡萄产量的首位。葡萄生产区域布局也随之相应发生着变化,中国葡萄生产布局已由过去传统的在少数优势产区重点种植发展到了如今在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的状态,种植区域总体呈现出由华北向西北、西南、华东扩散的趋势。
葡萄生产布局空间变迁不仅影响到了国内葡萄的供给和市场价格,而且影响到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配置,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描述性分析中国葡萄生产区域布局情况为基础,在不同的层面运用多种定量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中国葡萄产业的区域变迁情况,并以内、外因素为基准,展开对葡萄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归纳与探讨,为优化我国葡萄产业布局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2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的各项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包括1978-2016年我国各省葡萄种植面积(千公顷)数据,其中广东、海南、西藏、青海四省数据缺失;1976-2016年我国各省葡萄总产量(吨)数据,其中广东、海南、西藏、青海四省数据缺失。
3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葡萄产业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水果产业,自改革开放起就逐步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到2016年,中国葡萄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09.7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374.5万吨,单产达到16975公斤/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是1986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的7倍,年均增长率达6.7%;总产量是1986年我国葡萄总产量的31倍,年均增长率达12.1%;单产是1986年我国葡萄单产的4倍,年均增长率达5.1%。
3.1 中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时间序列分析
根据图1数据所示,可以将近40年来中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分为以1987年、1997年、2003年、2007年为四个节点的五大阶段:
① 1978-1987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呈缓慢增长态势。从1978年的26.21千公顷到1987年的142.72千公顷,9年期间增长了5.45倍,年均涨幅21.1%。在连续增长的9年之中,1984-1985年的涨幅达到最大,为34.9%,1979-1980年的涨幅则为最小的8.2%。
② 1987-1997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变化并不显著,可以说基本维持稳定状态。从1987年的142.72千公顷,到1997的158.23千公顷,10年期间增长了1.1倍,年均涨幅1.38%,其中1988-1991年涨幅为负,具体表现为从1988年的146.68千公顷跌落倒1991年的113.9千公顷。除此之外该阶段内的其余年份都处于稳定状态,其中涨幅最大的时期为1993-1994年的4.95%,最小值时期为1995-1996年的0.65%。
③ 1997-2003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又处于了一个增长较快的阶段。从1997年的158.23千公顷,迅速扩展到了2003年的421千公顷,6年期间全国总种植面积翻了2.66倍,年均涨幅17.91%,其中涨幅最大年份为1999-2000年的26.79%,涨幅最小年份为2002-2003年的7.29%。
④ 2003-2007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回归到了增长过后的稳步发展阶段。从2003年的421千公顷,到2007年的438.5千公顷,仅翻了1.04倍,年均涨幅1.06%。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03-2005年的涨幅继1988年以来再次为负,从2003年的421千公顷跌落到了2005年的408.1千公顷,其余年份的全国总播种面积均处于稳定状态,其中涨幅最大值为2006-2007年的4.723%,最小值为2005-2006年的2.60%。
⑤ 2007-2016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又恢复了增长较快的阶段。从2007年的438.5千公顷,扩大1.85倍到了2016的809.7千公顷。年均涨幅7.11%,其中涨幅最大的年份为2009-2010的11.88%,最小年份为2015-2016年的7.29%。
3.2 中国葡萄总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相对比总种植面积而言,我国葡萄的总产量在1976-2016年的近40年内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没有剧烈变化(如图2)。
3.3 中国葡萄单产的时间序列分析
1978-2016年内我国葡萄单产变化趋势呈现为在波动中上升(如图3),除了1979-1980年、1984-1986年、1998-2001年、2009-2011年、2015-2016年处有较小范围跌落之外,其余年份里我国葡萄单产水平都处于逐步上升的状态,其中1986-1998年的年均涨幅达到最大的11.02%。
4 中国葡萄生产的空间布局分析
4.1 各产区在全国葡萄生产中的布局与变迁
从1986年开始,每隔10年做出一张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专题图,见图4-11,这些专题图能清晰地反映出葡萄生产在空间上地布局和变迁趋势。
1986年我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前五位分别是新疆34.93千公顷(占30.4%)、山东20.40千公顷(占17.8%)、河南12.67千公顷(占11.0%)、河北10.67千公顷(占9.3%)、陕西6.07千公顷(占5.3%)。1986年我国葡萄总产量的前五位则是新疆16.8万吨(占38.0%)、山东9.2万吨(占20.9%)、河南3.5万吨(占8.0%)、河北3.1万吨(占7.1%)、辽宁2.4万吨(占5.3%)。
2016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前五位省份分别是新疆(占18.4%)、河北(占10.9%)、陕西(占6.4%)、山东(占5.1%)、云南(占5.0%),均超过40千公顷,其中新疆总种植面积更是高达149千公顷,河北、陕西则均超过50千公顷(如图10)。30年间,云南由1986年占全国0.5%的0.6千公顷迅速增长到了2016年占全国5.0%的40.8千公顷,而新疆、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的葡萄种植面积分别是1986年的4.3倍、8.3倍、8.5倍、2.0倍和3.0倍。其中增长倍数最多的前六位省份分别是贵州、云南、宁夏、湖北、甘肃和浙江,均在20倍以上,并且贵州的葡萄种植面积增长倍数最多,高达244.6倍,而全国范围内北京的葡萄种植面积增长倍数则最少,只有1.7倍。
在产量方面,2016年我国各省葡萄总产量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新疆(占19.5%)、河北(占12.4%)、山东(占8.3%)、云南(占7.0%)、浙江(占5.7%),均超过75万吨,其中新疆葡萄总产量高达267万吨,河北、山东均超过100万吨(如图11)。30年间,云南、浙江两省由最初占全国0.6%的0.27吨、占全国0.9%的0.41吨迅速增长到2016年占全国7.0%的96.2万吨和占全国5.7%的78.0万吨,而新疆、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的葡萄总产量分别是1986年的16.0倍、54.4倍、12.4倍、29.6倍、19.5倍。其中增长倍数最多的前七位省份分别是甘肃、云南、福建、浙江、宁夏、湖北和黑龙江,均超过100倍,并且甘肃的葡萄总产量增长倍数最多,高达646.9倍。
4.2 各产区葡萄栽培面积占比变化的分异
以省域数据为基准,可将1978-2016年各省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分为四类,以此反映各产区葡萄栽培面积占比变化的分异状况。
① 第一类为波动增长型(如图12),包括宁夏、云南、陕西、浙江、广西、甘肃、湖南、贵州、宁夏共九个省份,例如其中宁夏的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就由1981年的最小比重0.35%增长至1993年的最大比重6.62%;云南由1980年的最小比重0.22%增长至2016年的最大比重6.62%。
② 第二类为波动下降型(如图13),包括新疆、河南、山西共三个省份,例如其中新疆的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就由1979年的最大比重38.57%下降至1997年的最小比重17.70%;山西由1978年的最大比重6.37%下降至2012年的最小比重1.50%。
③ 第三类为先升后降型(如图14),包括山东、河北、湖北、北京、上海、吉林共六个省份,例如其中山东的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在2016年达到了最小值5.06%,在1992年达到了最大值24.60%;河北在1984年达到了最小值8.52%,在1998年达到了最大值17.72%。
④ 第四类则为波动变化型(如图15),包括辽宁、安徽、四川、重庆、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江西、福建、江苏共十个省份,这些省份的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5 总结
我国葡萄总种植面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对一直处于稳步扩增的状态,其中1997-2003年与2007-2016年的年均涨幅均较大,分别达到了7.29%与7.11%;在此期间我国葡萄的总产量同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单产除了1979-1980年、1984-1986年、1998-2001年、2009-2011年、2015-2016年处有较小范围跌落之外,其余年份里均处于逐步上升的状态。
30多年来,我国葡萄生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一些显著的特征,新疆作为最大主产省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但其在产业中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反映出我国葡萄生产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正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西北地区的新疆、华北地区的河北等少数主生产区,发展到如今的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产区,尤其是南方的云南、浙江等地葡萄生产后来居上,已经跃居葡萄产量前五强省。各产区的葡萄栽培面积变迁情况呈现一定的分异,使得我国葡萄栽培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扩散的整体趋势。